Monday, May 21, 2012

马哈迪是和坤??? 还是纳鸡是何坤???


和珅的后世
    和珅倒下了,但他仍有后人。按封建社会的习俗,只要有后人,那么这个人还算孝顺,如果没有子嗣的话,无论他如何孝敬父母,他也会被扣上不孝的罪名。因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后人就涉及到一个范围问题,有的人只把直系亲属算作后人,只包括儿子、女儿,有的人认为应该算所有的后人,我们同意后一种看法,我们认为,如果只算直接的亲属的话,和珅的后人就太少了。因此我们把固伦和孝公主等与和珅有关的家属亦当作后人。
    和珅长子丰绅殷德,生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在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四月,乾隆帝赐名丰绅殷德,指其为十公主(即固伦和孝公主)额驸,并赏戴双眼花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完婚,和珅死后,在公主几度恳求下,嘉庆允许其夫丰绅殷德“暂行出城,料理丧事”。堂兄丰绅宜绵也被暂时解禁。
    和珅生前建造的比皇陵还豪华的和陵,因逾制被嘉庆帝强行拆毁,丰绅殷德与堂兄丰绅宜绵只好在刘村另立新坟,草草掩埋之,并把冯氏、和琳等人的坟地也迁到此地。让冯氏与和珅这对夫妻能在阴世团聚,和珅在修筑和陵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没有机会享受和陵,只有静静地躺在刘村坟地内。
    和珅倒台后,丰绅殷德相继被革去一等公、贝勒伯爵等爵位。幸好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嘉庆因镇压白莲教成功,龙颜大悦,大赏天下,也赏了丰绅殷德,他下谕道:“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固伦额驸丰绅殷德,其品秩原与贝子相等,嗣固伊父和珅获重谴,是以将丰绅殷德一并革职,旋经朕格外加恩,授为散秩大臣,今当大功勘定,恩逮亲藩,因念固伦和孝公主亦应一体锡与恩施,著将丰绅殷德,赏给民众品级,仍在教秩大臣上行走,俾公主同深欢感,以示朕笃念椎恩之至意。”
    经历了从荣华富贵到一无所有,丰绅殷德也深深理解到了人生如梦,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正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样,他看破世相,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惜,丰绅殷德没有曹雪芹那样的才华,也没有曹雪芹那样的苦功,所以,他只留下了一些三流的小诗,后来被其堂兄丰绅宜绵整理成册,也算是流传后世了。因此丰绅殷德整天纵情声色犬马。他希望这样的无所作为能逃避官方对自己的陷害。
    可是如此还是犯了忌讳,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固伦和孝公主府长史奎福向内务大臣温布控告丰绅殷德“演习武艺,谋为不轨,并欲害公主,将妾带至坟园于国服内生女各款。”嘉庆一审发现纯属诬告,不过丰绅殷德国服内生女确有其事,丰绅殷德也供认不讳。故嘉庆帝谕示道:“……实系奎福因革去长史心怀怨恨,捏词诬控,今爱书已定,丰绅殷德并无谋为不轨之事。其罪状在和将侍妾带至坟园,于国服一年内生女,实属丧心无耻,令其闭门思过,如此惩办已是敬幸,其他俱属轻罪不议。”
    按大清律例,皇帝大丧期间,守制者不得悬挂门符,张灯结彩,不得婚嫁,不得同房生育等等,丰绅殷德身为额驸,在乾隆丧期内,当然应守禁忌了,从此丰绅殷德生活中最后的一根稻草也没有了,“饮醇酒近妇人”这些平时里的行为也成了奢望,生活中什么自由都没有了,丰绅殷德哀叹:“功名事业俱泡影,埋骨何须墓志铭。”
    充满了失望、无助的心情,他也终于明白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处境和心情,往日里跟父亲一起看的时候,一直不懂,经历过了风风雨雨,终于知道人情世相的残酷。
    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嘉庆又授予他“头等侍卫,擢副都统,赐伯爵衔。”不久,嘉庆派他到乌里雅苏台任职,丰绅殷德“星驰瀚海,日近斗魁,秉公执法”。在边疆地区供职,与其说是嘉庆在提拔他还不如说是在流放他,嘉庆讨厌与和珅有关的一切,当然自己的妹子固伦和孝公主除外,所以就来个眼不见为净,让丰绅殷德长期在边疆做官。而此时,丰绅殷德的身体由于过度放纵和自暴自弃的心境,已经是百病缠身了,在这种蛮荒之地无异于慢性自杀,他自己早死晚死都不太计较了。公主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奔赴黄泉,于是多次向皇兄求情,希望他放自己的丈夫回来养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二月,应公主所请,嘉庆许可丰绅殷德回京疗伤,还派人看望他,过了没几月,由于旅途劳顿,当年五月,丰绅殷德去世,年仅36岁,嘉庆“念其平日小心供职,赏给公爵衔,”又“派英和带同侍卫十人前往奠醊,并赏赐陀罗经被,赏给和孝公主银五千两,俾资料理丧务,仍照公爵衔给与恤典。”其堂兄丰绅宜绵闻讯,万分悲痛。
    随后,丰绅宜绵护送丰绅殷德灵柩同刘村和氏新坟,与和珅、冯氏团聚,丰绅殷德有个一个儿子,可是早夭,故身后仅留有两女,死时长女11岁,幼女5岁,“一尚垂鬓一尚嬉。”后来固伦和孝公主过继一个儿子叫福恩,世袭了轻车都尉,嘉庆对丰绅殷德的后人还很照顾。
    固伦和孝公主出身显赫,与丰绅殷德同年生,逝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九月初十日,终年49岁。虽然和珅倒台,但她还是受尽了三朝皇帝(乾隆、嘉庆、道光)的宠爱。
丰绅宜绵
    和珅倒台,其已经去世的弟弟和侄子丰绅宜绵当然受到株连,嘉庆帝斥责和琳“牵制福康安,师无功。命撤出太庙,毁专祠,夺其子丰绅伊绵公爵,改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来又“斥退了侍卫,不准在乾清门行走。”丰绅宜绵也就一直赋闲在家,注:伊与宜同
    丰绅宜绵又名良辅,号有谷“善堪舆,贵家争延数亡,间有验者。”丰绅殷德病逝后,他一手操办丧事,并整理叔叔、父亲和堂弟的诗作为《嘉乐堂诗集》、《芸香堂诗集》和《延禧堂诗抄》,他自己也做过《挽弟诗十首》赤表达自己哀悼之情。如:
    “不须遍处觅佳城,归穴由来卜去成(先大人故茔照公爵所建,已来后不教复用,另迁刘林,今即将此地为劳动兆)。道骨应知无所护,形神犹冀炼阳精结有太阳炼形成仙之事。”
    由于身处同样的处境,丰绅宜绵也走了上丰绅殷德的老路,昭涟在《啸亭续录》中记载:“以抑郁故,饮醇酒近妇人卒以劳瘵终,去其弟没未数年也。”丰绅宜绵还有一子一女,逝世时,儿子仅有4岁,荫袭三等轻都尉世职。
    和珅还有几个女儿,但有史可考的只有一个嫁给了贝勒永鋆,贝勒永鋆也因和珅而受到牵连,郁郁不得志。
    和琳有一女儿嫁给质恪郡王绵庆。绵庆于嘉庆九年病逝,时年二十有六。
    故和珅并没有断了“香火”。虽然长子丰绅殷德无子,但公主过继了一个孩子,丰绅宜绵有子生息繁衍。据传曾任天津道台的承霖就是和琳的孙婿,更有甚者,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人还抄出了和氏家谱。
    总之,由于与皇族千丝万缕的族系,和珅后世并没受多少亏待。过着小康生活。
花未全开酒将微醉
    大凡人做了大官,都希望提升自己的品味,市井之徒也会追求高层次的文化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谓暴发户造谱牒,何况和珅本就是文武全才,当上相国后,和珅更追求品味了。
    咸安宫官的学习让和珅迷上了赋诗,当时其他八旗子弟瞧不起他们兄弟俩,和珅和琳兄弟俩只好自己写诗互相应和,乃至后来,和珅更爱写诗了,不仅经常以诗人,骚人自居,而且常与人有诗歌唱和,切磋。如他与舅父,部下,皇上等人,有时甚至以诗发布指示,和珅一来作诗不是太好,可是由于其人品关系,流传下来的极少,尤其是在他被嘉庆赐死后,余人见嘉庆如此厌憎和珅,皆不敢收藏他的诗。虽然其侄子丰绅宜绵把和珅的诗整理为《嘉乐堂诗集》,(嘉乐堂乃和珅宝邸,古人为自己诗集起名时常用自己的卧房、官职或号,如后人一起名则常用谥号。和珅的诗集命名属于住地一类。)但诗作的大部分亦散失了。
    这就是涉及到一个对和珅诗作的评论问题,我们认为,和珅嗜诗成癖,虽然他并非大文豪大诗人,(因为清朝大诗人本来就少,几乎没有)。但我们不能否认其通文墨、识经典。他的诗作并如其政敌所谓的一窍不通,甚至是误人视力!
    我们认为,或许和珅品格低下,道德败坏,但很多时候,道德与一个人的才能不是成正比模淙还湃怂?言为心声,诗言志,意思是说诗与人的境界是相关的,如杜甫被尊称为诗史,与其就国忧民族,而李白身为诗仙,盖有浪漫气质。故能写出好诗者境界大都较高,但境界不高者并非不能写出好诗,南唐后主李煜,玩物丧志,昏庸误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诗的意境很高,诗可以表达抱负,可以展示自己的境界,但更重要的是展现自己的心情,会引起共鸣的,尤其是一有好诗来说。
    这样说并非是夸赞和珅的诗作,只是作一客观评论,在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中就道:和珅诗中并非没有佳句可录,他举例说人从绝山献如鱼贯,马入塞林列雁行。这句,他认为虽然有前人尝作类似和诗句,句余以为和相未必有此诗在胸中而用其典故,亦偶尔相同耳。那所谓异曲同工之妙。
    和珅写诗尚有另一功利目的--讨好乾隆。乾隆自命风流,且号称十全老人,意即自己琴棋书画、诗作俱佳,和珅为了讨好乾隆,投其所好,自然要加强诗歌方面的素养了,而且,乾隆经常给臣下出题让其做诗或和诗,为了得到乾隆宠爱,和珅惟有努力刻苦了,何况对手中还有名满天下的才子纪昀。
    陈康祺《郎潜记闻》记载:嘉庆元年,太上皇乾隆作了一首《重华宫恭宴诗》,并命令廷臣接其字韵吁嗟作和诗,但许多人作的殊不得体,唯有和珅的帝典五漠三日若,驺虞麟趾五吁嗟。深得太一皇喜爱和嘉庆皇上的夸奖,当然,这不排除是乾隆的个人喜好,那么让我们看看他几乎奉命而作的诗吧!
    《奉敕恭题肖照瑞应图》
    南渡传说靖康,江山半壁守余杭。
    贞符漫诩中兴许,此守谁嗟禾黍伤。
    瑞应图成十二桢,题词绘事两兼精。
    为怜卷余缄素,不补霜天五国城。应图协瑞溯胜初,又见临安胜汴居。欲借丹青好手笔,写成二章奉迎书。荣辱分明睿制标,画书以绝表曹肖。解嘲徒鹜铺张美,侄宋贻讥事小朝。
    《奉敕警题射鹿图》•《御宝匣》
    木兰较猎乘秋令,苹野合圃幼鹿竟。霜叶平铺青嶂红,角弓晓狭寒风劲。图来制匣宝装成,贮就天章玉彩莹,文修武备双含美,犹日孜孜体健行。
    上列二首诗皆应景而作,殊为不易。
    然而,清人王芑孙对和珅诗作极为贬低,和珅一四作七古一道,风数十然,而实无一句押韵,用典纰缪处亦甚多,乃以委予。时予客其京邸,故自圆明园致札如此。这里王芑孙把和珅的诗贬的一无是处。实事不然。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尝言:和珅的《嘉乐堂诗集》实在不至于象王芑孙所贬的那样不通,相反倒是时时有思致,有作意,有真情感,虽格调不甚至高,亦何至如所言之陋劣。若说和珅作诗有人提入,或倩人润色,那自然也是可能有的,但也不应就应制题咏的十分典则雅丽的篇章来讲那是合乎情理的,绝不会是仓部发此。比如他那些写家常生活、细琐抒怀、悼亡、伤子、挽弟、挽舅等诗篇,都很真切,不无感人之处,他还是很能写一些诗句的,甚至有用一句杜枚诗连作五首辘轳体七律的本领,绝不是连押韵都不懂的木道这人。--我的意思是以此一说明:和珅的诗虽不甚高,但他还是个有诗意,懂诗境的人,也得过且过通诗律。
    此外,和珅还有一些狱中诗,这些诗写的时候和珅已经倒台,是不可能请人代写!
    而且,和珅的狱中诗二首也有力地驳击了他找人捉刀的说法,和珅下狱后,其时已无权势,如何找人捉刀?而且嘉庆帝看了几首诗过后,也情不自禁地夸奖:小有才。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也即《石头记》)因和珅而广为流传,而和珅的诗作也多受《红楼梦》影响。有时甚至大同小异,如岗气界空林
    茫茫幻海待如何?生灭循环万劫过。当时境界皆空色,本地风光是寝歌。
    色空色两微茫,彼岸同登一苇航。金钗十二浑闲事,漫拟风车携手行。
    耳边分钟岭边载,旅馆乐多将春色来……
    爱此几枝消寂寞,满山桃李浸相猜。
    可见,和珅善长吸收新鲜材料纳于自己诗中。
    和珅喜欢赋诗,但并不善饮酒(诗与酒有关系)诗人与酒总是有缘,故和珅并非真正诗人?
    我素不善饮,寄情杯斗外。喜与雅士觞,厌共酒徒令。
    遮莫槽共枕,何如医可盖。昼起笑蚁旋,宵寝譬蛇蜕。
    名教乐地多,及乱万恶最。醉醒慎在躬,易为行止害。
    同人纳爽晚凉中,豪饮连倾百斗空。自笑疏狂无检束,强颜犹爱入诗丛。
    从上述诗句我们知道,和珅从不善饮,只小酌啜饮,而且是遇到雅士,助兴也。
    正所谓酒将微醉花未全开,实乃人生最佳境界。
人不可能一辈子聪明
    也许是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也许岁月催人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和珅这个聪明人在“四十不惑”之后屡屡干出糊涂事,而且,一件接着一件,或许,这也预示了这几年是和珅生命的最后几年?还是和珅已经江郎才尽了,再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了?
    这首先要从乾隆立太子说起,由于有康熙立太子时的纷争为前车之鉴,乾隆处理这事显得格外小心翼翼,从一开始就不立储,大臣们体察圣意,没人敢出来说话,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九月,锦县有不怕死的生员金从羲呈上“建储”“立后”奏折,结果乾隆果然龙颜大怒,将金处以极刑,有此为记,群臣更不敢再提此事了。然而到了乾隆五十九年,乾隆自己却不能等下去了。因为他登基时曾许诺不能超过祖上康熙的六十年帝王生活,而且,十月初一日,按照惯例要颁发下一年的《时宪书》,上面必须有新皇帝的年号。所以,乾隆不得不“谕示天下”,确定新皇帝了。
    这么一来和珅可就着急了,因为乾隆是他的靠山,他跟乾隆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如果少了乾隆的撑腰,新皇帝又不宠信他,那自己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就付之东流了。于是他力劝乾隆暂缓归政,尽管和珅谀词如潮,列举了乾隆在位的种种好处,又大赞乾隆的英明神武,换作以往的话,肯定会百试百灵,可这次还是在乾隆那碰了软钉子。精明的和珅乾隆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原因,于是马上很自然地转变风向,他想在乾隆与新皇帝——永琰(即后来的嘉庆)两人之间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既能讨好乾隆,又能得到新皇帝的宠爱,让自己成为“两朝股肱之臣”。乾隆的宠爱是没有问题了,但是如何向永琰表达自己的心意呢?
    和珅选择了送玉如意给永琰,对永琰进行了试探,永琰当然知道自己的尴尬境地,即使自己是太子;但废立还不是父王的一句话?即使做了皇帝,有乾隆这个实权派的太上皇在,自己还必须俯首贴耳,所以,永琰为了稳住和珅,对和珅一味恭维,解除其思想的警惕。精明的和珅在黄毛小儿面前栽了跟头,心中还洋洋自得:“此等孺子必可玩于股掌之上。”事实上,和珅送玉如意本身就犯了大清律例,自康熙诸皇子竞植私党,酿成数起狱案后,清制:皇子不许与诸大臣有任何往来,皇子不得擅离宫中。和珅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用心永琰如何会不知呢?仅凭此事就放弃了对永琰的戒心,平日机敏的和珅的智慧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正是因为对永琰放弃了戒心这一招之差,埋下了以后覆灭的祸根,和珅却蒙在鼓里,以为新皇帝已简单地被自己搞掂了,浑不知,此时的他正应了一句古话“猪羊前往屠宰家,一步一步寻死来。”
    比起献玉如意来说,诬陷洪亮吉则显得更愚蠢了。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二年,连续三年应试会试。今科会试主考官居然是窦光鼐而非和珅,副主考是咸安官官学的正总裁洪亮吉。和珅本以为主考官铁定非己莫属而收取大量贿赂,这下出乎自己预料,主考官被别人顶替了,只好去找洪亮吉当突破口子,希望能收买洪亮吉,为自己服务,但仔细一调查,发现洪亮吉居然是自己政敌王杰的幕僚,而且,洪亮吉已写了很多讥讽时政的诗,什么
    早闻内禅光唐宋,欣喜元年值丙辰。
    全楚正欣秋再稔,史官应奏日重始。
    尧阶走在迫陪到,尚愧西清信从臣。
    竞敢讥讽天子的禅位!这还了得!生气之中,和珅灵机一动,倘若向圣上奏一本洪亮吉,说不定可以扳倒窦光鼐,自己又能如愿当上主考官。于是,他在早朝时参奏“奴才见一诗集,其中诗作多有诬我官府,影射攻击我大清之意……”并念洪亮吉的诗
    六五虽毕闾左空,男行筑城女入宫;长城东西万余里,永巷迢迢亦无休。
    宫中永巷也长城,内外结成怨苦声;入宫讵识君王面,三十六年曾不见。
    ……
    乾隆皇帝才高八斗。明明是写秦始皇的他怎么看不出来呢?刚好王杰也在,他对洪亮吉的诗很熟悉,当然也知道和珅诬陷洪亮吉的意图。他知道洪亮吉曾写过一首《万寿乐歌》,他从和珅手中抢过诗集,呈给乾隆。《万寿乐歌》写道:“免钱粮、免漕粮,四次两次春滕黄。今年诏下龙恩厚,普免正供由万寿。三分减一,十减三。前史盛事何庸谈,大农钱栗虽频散。耕九余三和八、八储粮,户部银仞八千万。”乾隆一看,这不是在歌颂自己吗?再往下看,更是在歌颂自己勤于政事:“夜未央,乾清宫中烛蜡煌。日将出,勤政殿前传警跸,机廷文阁三两贤,日或一再瞻天颜。万机当昼皆周遍,七品宰官多引见。”下面又有“四部书,帙万万……”赞自己的文治,“贡及犀兕兼猞獠……”赞自己的武功。此时乾隆龙颜大悦,哪会再对洪亮吉说什么?相反,当着群臣的面责备了和珅一顿。不仅如此,身在早朝的永琰(此时已改名颙琰)心道:和珅不是明明冲着自己来吗?洪亮吉是自己亲点的副主考,今诬陷洪亮吉,不也就是责我失察,用人不明吗?”心里更加对和珅怀恨在心,和珅这次又倒霉了,也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左右都不讨好。
    虽然如此,和珅对嘉庆还是有所提防,虽然嘉庆表面上唯唯诺诺,依附于太上皇,但心中真是如此吗?和珅不敢肯定,他打算试探试探,如何试探呢?
    古语有云“诗言志”,“言为心声。”只要派人收集齐嘉庆的诗集,不难从他字里行间读懂他的心思,如果他真有“反意”的话,到时,不难借太上皇之手废掉这个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和珅想出了三个方法:
    首先、派吴省兰为嘉庆帝侍读,以为嘉庆整理诗文稿件之名,行监视之实。
    其次、借太上皇乾隆的权力之手,剪除嘉庆的羽翼和心腹,放手培植自己的骨干,提拔自己的骨干,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权力网络。
    再次、控制朱珪、王杰、董诰,控制并摒除一切接近嘉庆帝的人。尽最大限度地孤立嘉庆。让嘉庆孤掌难鸣。
    次日,和珅便奏请太上皇和皇上,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并且,又让福长安随时随地监视嘉庆。嘉庆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被和珅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还去军机处察看奏折,福长安身为军机大臣,急忙飞报和珅,和珅一向太上皇启奏,嘉庆不但受到太上皇指责,更得到了一句“你若下诏,须奏朕知晓,不得擅专。”
    虽然受了一次训斥,可嘉庆还没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见军队毫无战斗力,就又下了一道谕旨,要冬季举行大阅兵典礼。和珅怎能不知晓他的所作所为,又奏上太上皇,太上皇降旨:“今川东、川北教匪虽将次剿灭完竣,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阅兵暂行停止。”
    至此,和珅已经完全孤立嘉庆,嘉庆则有说不出的孤独,按清制,在他尚未登基时,他只有和上书房的师傅接触,可是他的三个师傅中两人已死,只剩下唯一一个老师——朱珪还在外地担任两广总督。朱珪也了解嘉庆的心境,他为了回京面圣,把乾隆诗作四万余首编辑成册,分为五集,并详加注解评述,太上皇自然闻之高兴,准备补授朱珪为大学士,进京随侍帝王左右,嘉庆可说是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自己的老师朱珪——自己现在唯一可以信赖的人,于是即兴赋诗表达对老师的思念之情和急盼老师赴京的感受。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但害了朱珪,还差点丢了自己的帝位和小命。因为和珅是绝对不能让朱珪回到京城来壮大嘉庆的羽翼的,正愁没有借口的和珅把嘉庆这首诗呈给了太上皇道:“嗣皇帝欲示恩于师父”,太上皇一想,这不是勾结私党吗?忙召董诰询问按大清律例该如何惩处嘉庆,幸好是找董浩,董浩在这时好太上皇晓之以情,动之以礼,救了嘉庆和朱珪一命,这大概也是嘉庆亲政后首先想到重用董浩的原因吧。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即便如此,和珅心里仍然不满,乾隆也总有心病,于是找了个借口,谪朱珪为安徽巡抚。
    至此,嘉庆才真正明白了有太上皇一天,自己就不过是个傀儡,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心里更对和珅满腹怨气。但他知道自己现在撼不动和珅这株大树,因为和珅太善于揣摩上意了——太上皇的心意。
一朝天子一朝臣
    在中国历史上,三朝元老总是少数。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每个皇帝用人的喜好不同,造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方面也是因为皇帝多能享高寿,比如康熙、乾隆当政六十余年,臣子如果连任几朝的话显然不太现实,更为关键的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传统中,忠义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新帝上任总会找对自己最忠心的臣子来任用,先帝托孤的当然很少能堪大用,不是说“忠臣不事二主”吗?所以,君主在潜意识中有排斥前朝老臣的趋向,前朝老臣要么老朽难堪大用,要么拥功自重,这是最让帝王忌讳的。因此,帝王重用的是前朝有才华而又郁郁不得志之人。这样,既能要臣子发挥才华又对自己死心塌地的这种人是君主最需要的。
    和珅是有才华的,但在乾隆那他更多的是奴才而不是大臣,虽然他位居极品,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上之上的宰相,可是,乾隆只把他看作懂自己心意的奴才,甚至据传说还掺杂着同性之间的暖昧关系。也就是说,乾隆虽然极度宠幸和珅,但他无疑压抑了和珅的才华,而这种人一旦得到了释放,当然不甘久居人下了。这种人君主如何敢用呢?尤其是受其压抑很就的嘉庆如何敢用呢?
    古语云:“伴君如伴虎”。君主的宠爱如同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历朝历代的众多事例,我们要列举的话,我们这本书的长度就不够了。别说是两朝君主两朝臣,就是同一君主,对大臣的宠爱也具朝三暮四,能象和珅这样得到君主固宠的也为数极少。乾隆不是治过刘统勋的罪吗?不是曾经两次把刘墉关进监狱吗?一想到这一节,和珅不由得恨起乾隆来,自己为乾隆奉献了一切,甚至包括……,乾隆要钱,要军费,要女人,要快乐,自己都会毫不犹豫地满足,自己是为他一个人服务的,可是,乾隆还有阿桂,刘墉、纪昀、朱珪,还有王杰、董浩等一大帮臣子。甚至纵容他们戏弄我,看不起自己。自己的一片忠心还为了什么?
    和珅正自哀怜,突闻首席军机大臣阿桂病逝,他不由得眉开眼笑了,自己这个次相也该“扶正”了。首席军机大臣非已莫属了。也许是老天爷也如乾隆一般宠爱自己,乾隆时期的权臣,自己的政敌如福康安、阿桂等人相继去世,自己少了不少掣肘。天下除了太上皇乾隆,谁还能入自己法眼?嘉庆小儿也不能。和珅匆忙赶往乾清宫,准备接受首席军机大臣职位。虽然得偿所愿,可乾隆一席话让他心凉了半截,乾隆说:“阿桂宣力年久,并且功勋卓著,尔随同列衔,事尚可行。今阿桂身故,单挂汝衔,外省无知,必以为每事皆由尔发,甚至称尔为相帅,尔揣摸揣摸,汝配否?”
    和珅总算明白了,乾隆宠幸自己不是因为自己的才华,而是因为自己善体上意罢了。阿桂,刘墉他们才是股肱之臣!既然如此,自己对乾隆的忠心还有什么用呢?
    和珅一时被权力蒙住了眼睛,恍然觉得大清帝国所有政务,政事都出自己手,仿佛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不是乾隆皇帝弘历,而是他和珅自己,事实上,他还是乾隆的一个奴才,乾隆死后,他会摇身变成嘉庆的奴才。可他没有认识到这种情况,他只承认自己是乾隆的奴才,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嘉庆的奴才,所以,他做什么事都很自然地站在乾隆一边,他忘了,乾隆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没有几年可活了,嘉庆才是真正的皇权的代表,他自己并不是什么权力的代表,他始终只是工具,是在乾隆、嘉庆的皇权体系之外的。可怜的是,和珅到死都还以为自己已经进入了权力内部,而事实上,他不过在外面兜圈子,屋内的人偶尔跟他说说话罢了。他终于没有进屋——一个名叫权力的房间。本来两朝元老就不易了,和珅却还得罪了未来的皇上,那就更不用想做什么“两朝股肱之臣”了。而即使能做到“两朝股肱之臣”、“三朝元老”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换了一个主子的奴才罢了。
    和珅果然是和珅,认识到自己的尴尬处境后,他没有黯然神伤,他在思索自己日后的出路。他不能让自己的万贯家产淑春园、卿怜、豆寇、冯氏,自己的一切成为镜花水月,他不奢望万世永佳,但希望只要自己一息尚存,这些都不应是梦境,所有都是现实的。
    历代的宠臣在改朝换代后都会身首异处的。有的甚至在尚未换代时就被主子无情地抛弃了。和珅明白自己可能会步这些人的后尘,但他也要着力避免。但形势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了,太上皇是和珅赖以安身立命之所在,太上皇又恰好是和珅的毁灭的根源。有了太上皇撑腰,和珅才敢对满朝文武指手划脚,甚至敢对嘉庆指手划脚,实际上,他的平步青云不过是说明了他正好代表了太上皇的意愿而已,他自己还是什么都没有。而正因为太上皇的专权,所以和珅不可能做一个“两朝股肱之臣”,因为他代表太上皇,必定与皇帝嘉庆造成利益冲突,皇帝不敢动太上皇,只好拿他和珅下手小试牛刀了。也就是说,乾隆把所有的好处全揽到自己头上,什么名誉,声望,功绩都是自己的,而所有的政治风险、坏处则全让自己的宠臣和珅一人承受了。乾隆得到的越多,和珅失去的也就越多。所以,当乾隆号称“十全老人”的时候,和珅实际上什么都没有了。因为,嘉庆要把他失去在乾隆那的东西全从和珅身上捞回来。正如童谣所唱:“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故从根本上来说,和珅与嘉庆是不能同处一个地方的,“一山不容二虎”,和珅也就永远不可能当上“两朝股肱之臣”,难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宿命。
    权臣们的共同特点是权倾一时,而当权臣的权力到达顶峰的时候,此时可供权臣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继续向上发展,取皇帝之位而代之,此法风险系数绝不比任何事小,是真正的不成功便成仁,不仅如此,如果失败除了小命不保外,还会落下“反贼”“逆匪”等千秋骂名;一是坐吃山空,静候下一个皇上来宰割自己,如果下一个皇帝为了收买人心,或者运气好,正好遇见一位百世难逢的明君,自己不但姓名可保,还能继续发挥余热,为国效力;倘若遇见一个本来就痛恨自己的君主,那出路只有一条,任人宰割吧。不幸的是,和珅刚好属于第二种情况,可是和珅当然不希望坐以待毙,任人宰割,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希望在得到乾隆固宠的同时,继续培植他的力量——无论在地方还是朝中大内,无论是军权还是政权,他都要牢牢地抓在手里,让这些变成他的势力范围,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自己把持大权,嘉庆小儿还不是被玩于股掌之中!
    太上皇乾隆要是一驾崩,自己的地位肯定会受到威胁,趁乾隆在世,自己一定要捞足够的权力资本与嘉庆抗衡,如果嘉庆真的对我存异心异意或者对我怀恨在心,绝不能有妇人之仁,该剪除的一定要剪除,管你是皇帝还是太子,有太上皇这个金字招牌在行事方便多了。
    和珅还做着“两朝股肱之臣”的美梦,他想巴结嘉庆,于是干出了送玉如意的蠢事,可是任随他机关算尽,以后还是着了嘉庆的道。原因只有一个,他不是皇帝,他只是臣子、奴才。
挟太上皇以令皇上
    大清人多喜欢读《三国演义》,和珅也是,不过他读出了些味道,他常常有意把自己和曹操相比,这一方面是欣赏曹操的雄心壮志和文治武功。一方面也是因为曹操与自己一样,都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所以,两人的做事方式和心理有异曲同工之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珅更发展了一步,他来了个“挟太上皇以令皇上。”
    这当然也与乾隆这个太上皇有关,“太上皇”称谓始自汉高祖刘邦,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登基做上高祖后,衣锦还乡,老父还要向他跪拜,只因为他是天子,老父也不得不跪拜,而这显然是违背人伦和亲孝的,于是,刘邦灵机一动,册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见自己便不用跪拜了。太上皇也优哉游哉地享受天伦之乐。以后,太上皇时有出现。南北朝时,魏献文帝禅位于魏孝文帝,北齐武成帝侄子高纬,至唐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不得不传位于李世民(唐太宗),自己躲在家里享清福。李隆基在登基成为玄宗后,其父唐睿宗不得不退位,而安史之乱后,玄宗尝到了当初的滋味,太子在灵武登基成为肃宗后,远在蜀地的自己不得不成了“太上皇”。此后数代,在发生国难或突然变化之际,总会有皇帝被逼成为太上皇的,如明朝士木堡之变后,明德宗登基,英宗只好退位。要不是形势所迫,在有皇帝可做的时候谁会去做太太皇呢?当然有例外,宋徽宗传位于宋钦宗是自愿的,但实际上,当时金兵压境,徽宗不过想推御肩头的责任罢了。所以,主动禅位成太上皇自乾隆始。这就不得不从乾隆的性格说起了。乾隆是至孝之人,不但尊重母后,更尊重祖先,所以他在二十五岁登基之时,曾对天发誓,若在位六十年,就当传位嗣子,不敢同皇祖(即康熙)六十有一的年数。这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皇上金口玉言,贵为天子,对天发誓当然要遵守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乾隆自称是文治盖世、武功超绝的十绝老人,常常自以尧舜,自己当然也希望上演一出禅位的好戏来与尧舜媲美,隐隐有超过康熙之嫌,这从《清史稿》中记载可见一斑:
    “今明足授受,为千古第一全人,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示尧舜,不啻过之。”
    更明目张胆地把自己与尧舜相提并论。
    而且,乾隆好大喜功,希望通过禅位来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同时捞取名声。因此,当和珅劝他暂缓归取时,乾隆道:“今蒙天佑,甲子已周,初愿正偿,何敢再生奢望?皇子琏又幸早逝,惟皇十五子永琰克尚朕躬,朕已遵守家法,书名密缄,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明日朕宣布永琰为太子,命他嗣位。”
    和珅跟随乾隆数年,乾隆的心思他可说是拿捏的一清二楚。他知道只要乾隆在一日,自己就可作威作福一日。而且他还要把握这个时机向二帝同时示好,而且又要向新帝示威,于是,他派和硕礼亲王永恩率王公内外文武大臣及蒙古王公等合词奏请太上皇俯贤亿兆人之心,久履天位。和珅希望借此举让嘉庆知道:满朝文武都是心系乾隆这个太上皇的,他嘉庆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同时,也讨好乾隆:自己依然对他忠心耿耿,乾隆当然龙颜大悦,但还是假意推辞。
    故禅位后,每遇军国大事,乾隆事必亲躬。
    这时,和珅成了更重要的一枚棋子,普天之下只有他一人了解太上皇的心意。他成了连接太上皇和皇上的枢纽。和珅如何对付嘉庆就耐人寻味了,与对待所有人一样,和珅也对嘉庆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他拉拢、讨好嘉庆,另一方面,又藐视、提防嘉庆。这一招要是用在其他大臣身上,当然没什么问题。和珅以前试用数次,也是屡试不爽。可是这次的对象却是皇帝。虽然是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但和珅已经为自己的将来埋下了祸根,犯下了在朝为官大忌。
    从知道乾隆欲嗣位嘉庆后,和珅急忙送上玉如意讨好。又在其他方面讨好嘉庆,但是,和珅终究还是乾隆的和珅。事事要为乾隆考虑,事事为自己考虑,嘉庆事实上是在他们的利益集团之外,是他与乾隆之间的“第三者”,乾隆不愿大权旁落,和珅不愿自己的财富、地位,皇上的宠爱一古脑消失,两人无意中结成了利益集团,成了嘉庆的对立面,因为嘉庆一亲政,他们的既得利益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所以,和珅在讨好嘉庆的同时,又不得不对嘉庆提防,甚至藐视嘉庆,不把他放在眼里,嘉庆算什么,自己的一句话可以令他被废。如此一来,和珅与嘉庆的积怨只会越来越深,一旦嘉庆亲政,他欲除的第一人必然是和珅。
    和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试探过几次嘉庆后,认为嘉庆是“竖子、不足与谋也。”嘉庆不过是黄毛小儿。可是和珅忘了,嘉庆即使是黄毛小儿,也终究会茁壮成长的,最关键的是,嘉庆不是自己的黄毛小儿,只要一成长,他的地位当然难保了。”
    但和珅不怕,他想凭皇家的权力,太上皇的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希望凭借太上皇的权力捞取的皇上更大的权力,待到皇上亲政的那一天,自己毕竟手拥可以要挟皇上的军政大权。
    上天似乎也在垂怜和珅,此时他的心腹大患,大将军福康安在征苗时身染重疾而死。于是,他指使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向太上皇奏曰:“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请圣上让和琳挂帅。”
    嘉庆元年五日,太上皇、皇上在热河避暑山庄拜和琳为大将军,接福康安之职,留在湘黔,继续征留。于是,七省的军队统由和琳指挥,至此,和珅兄弟一相一将,天下侧目,太上皇之天下,实乃和珅之天下。
    控制军权之后,和珅把手伸向了政权,这次是和嘉庆皇帝争夺选官权了,和珅自为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可以同察官吏,考察官吏乃是铲除异己,培植私党的好机会,和珅要让自己的党羽满天下,可惜吏部尚书却是死对头刘墉,刘墉同为大学士,自己也就没法干涉刘墉对官吏的选择,可是没关系,自己没办法,太上皇自会有办法的。于是他又参上一本:“太上皇,皇上,值此内祥盛典,皇上亲政之际,正应肃整吏治,以彰太上皇,皇上的恩威,张国法、明纲纪,故考察文武官吏之事主为重要,奴才以为,此等重大事宜应悉归,内阁与军机处署理,吏部辅助参考,以杜绝循私舞弊。”这样一来,别人肯定不会循私舞弊了,自己可就能完全控制官吏选拔了,嘉庆如何能不知道和珅的心思呢?他说:“依祖法,考察官吏由吏部考功司主持,大学士同察,朕以为吏部熟悉各级官吏、档案明了,熟知官吏种种隐晦手段,吏部尚书刘墉又清正廉明,天下共知,必不循私舞弊,且有大学士同察,太上皇鉴察,朕以为此等事情依祖法仍交吏部,都察院处理为好。”这段话说得在情在理,和珅也挑不出任何毛病,可是嘉庆毕竟正是忘了太上皇,他触动了太上皇最敏感的神经,太上皇最怕的就是嘉庆自作主张,为什么他不用一句“请太上皇定夺”呢?
    太上皇不温不火地道:“此事交王公大臣、内阁军机处再议。”
    和珅马上明白太上皇的意思,待嘉庆悻悻而走后,和珅道:“太上皇,皇上是要掌握重全选降调天下官吏之权,皇上表示恩于刘墉,如此,天上的官吏尽入皇上案前了。”乾隆受此刺激,岂会任由嘉庆掌权?遂颁旨调体仁阁大学士为工部尚书,福长安为吏部尚书。和珅趁机提拔纪昀为礼部尚书,正好在太上皇面前显示自己的正直无私。
    于是乎,考核官吏的权力由祖法所定的吏部转到内阁和军机处,吏部仅仅提供考选材料,官员选拔的权力被和珅牢牢抓住,太上皇也丝毫没感到大权旁落。
    和珅一专权,老百姓就要受苦了,俗话说:“官逼民反,”此时爆发了浩浩荡荡的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与以往的苗民起义一样,都是官逼民反的产物。
    每次巨大的变故之际,和珅总能因势利导,让事物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化,白莲教起义同样也成了和珅排除异己,巩固自己权力的一个工具。虽然他一边痛骂白莲教愚顽不灵,一面却心里感谢白莲教给他一个插手军队的机会,正好大力在军中安插亲信。
    首先,他推荐苏凌阿做了大学士,又奏请太上皇、皇上免去宜绵军机章京的职位,封为大将军,前往前线,于是一帮统兵剿匪的大员,转瞬间都成了和珅的党羽。这样的军队当然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当太上皇要撤去几个前方战将时,和珅也不反对,因为换来换去还不是自己人,谁上谁下都一样。而且,还可借机向太上皇再表忠心,何乐而不为呢?
    但白莲教却是一定要镇压的,否则,自己、太上皇、皇上要被他们一锅端了,所以,和珅依据前线发回来的情报,虽然对上报喜不报忧,对下却穷心竭力。努力对付白莲教。就这样,和珅通过镇压白莲教,数省的大员及战将都控制在他手里,成了他的党徒。
    和珅以为自己这样大树根须已布满全国,必定权繁叶茂,即使到了太上皇百年之后,嘉庆岂能撼动了他?
    可惜,他只做错了一件事,就是低估了嘉庆,而这件事恰恰致命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如果能有一次选择的话,没有谁愿意做螳螂,自己辛辛苦苦敛财一辈子,机关算尽,却被黄雀轻而易举地取走。这种感受比财物的失去更可怕,不幸的是,和珅--而且不但是和珅,前有鳌拜,等等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所敛的财富被一收而光。到头来一无所有。
    和珅是一个聪明人,从众多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他愿意避免成为螳螂的话,也是能够做到的。可惜的是他不愿意那样做,为什么呢?只有一句话,人为财死,权令智昏。一个人处在权力的巅峰太久了不是好事,因为这样的话他天天听的是谀词如潮,手下对他的尊崇会使他觉得即使孔颜复生,也不过尔尔,自己才是最大的圣贤。和珅虽然够奸、够贪,却绝非圣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有过没什么,犯错后首要之务是要能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是和珅如果犯了错误,他是不会有机会改正的。因为他官居极品,他的错误也会被他的权力扭曲为正确,可惜他的权势日浓,必然日益威胁嘉庆的统治,嘉庆也是别无选择,只有做和珅背的黄雀--从和珅放松对他警惕的那一刻开始。
    凡人做错什么事,大家不过一笑置之,权臣若犯错,因其本身的巨大影响,其结果往往是致命的。故才有所谓的伴君如伴虎,权臣行事是不容得丝毫闪失的。和珅做其他事由于乾隆的包庇,可谓万无一失,但他做错了一件事,就是低估了嘉庆,轻信了嘉庆,结果,他不得不做那悲惨的螳螂--虽然他极不情愿。
    和珅家产之丰,可见于时人的小说笔记和嘉庆抄家时的各项清单,据清人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的《查抄和珅住宅花园清单》中所列:……以上清单系所见世俗传钞之本,从友人处录得之。已估价者二六号,既有银二万二千二百 三十九万余两之多。内有八十三号尚未估价。由此可得,已估价的二十六号已有二亿两白银之多,尚有八十三虽未估价,也就是说,和珅的家产总值达九亿两白银。九亿两这个数字或许很空洞,我们可以看看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乾隆年间,清廷一年的收入是七千万两。和珅的家产竞相当于清廷十余年的收入!嘉庆看在眼里,恨在心里,这厮真是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拥有皇帝的万贯家产,享受皇帝般的礼遇,都不用受皇帝的各项礼节限制,可能是很多凡夫俗子的终生梦想。可以说,和珅帮他们实现了这个愿望,至少,和珅让他们看到了实现的可能性,比皇帝阔气并不是奢望。
    但要拥有皇帝都惊羡不已的财富,而且要积累数十年的国库资产,和珅要花不少苦功才行。和珅敛财的手段无所用不用其极。
    首先是运用地主最传统的手腕,先占据大片土地(当然是凭借自己的势力了),然后凭土地坐吃山空,地租成了和珅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据载,和珅的土地有八十余万亩,虽然有数以十万计的土地,但和珅恨不得把租户的骨髓都吸出来,当时有小曲形容和珅家的贪婪:
    村泥燕日,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术,无中觅有。鹌鹑嗉黑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如个和珅,居然能无中觅有,蚊子腹内刳脂油!
    事实上与其他官吏的送礼相比,这点地租还不用劳和珅他老人家下手,每逢佳节倍思亲,一逢佳节,和珅的下属们也更思念和珅这个大亲人。他们纷纷送钱送物。其中,两淮监政汪如龙是每年不变,都是二十万两白银,与汪如龙同级别的亲信如景安、苏凌阿等,也是每年必到,到时自然少不了孝敬亲人一番,亲信尚且送礼,其他各省大员如提督、巡抚等人怎敢不给相爷送上一份,表达自己的忠心和倾慕之情。故一到佳节,和府两位管家呼什图和刘全可是整日整夜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两人着实不易,因为送礼给和珅很有学问,平时送礼、节日送礼当然是必要的,而有事要求和珅帮忙时,当然也要聊表心意,好让和相知道自己办事是白干的。节气里的送礼是向相爷表达忠心的时机,若不送了,岂不是对相爷过河拆桥了?所以两位管家生在和家,真是比当朝亲相更加日理万机啊!
    和珅对送礼是来者不拒,因此,他才能聚沙成塔,成就自己的万贯家财,和珅还有更厉害的一招,其宗旨还是来者不拒,那就是吃了原告吃被告,这时,和大人似乎成了极苦极难的观世音,要不是有观音般的手,和大人如何能聚集如此多的财富?
    收了下属的钱,当然就要庇护、纵容下属了,而下属搜括得更加猛烈,这样,又有更多的钱财尊敬他们的主子--和珅了,如此,和珅与他的手下构成了一个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财物循环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珅的家产也就与日俱增了。
    在他家产与日俱增之际,他也许忘了他背后还有人生,或许这时,嘉庆的心里正发出一声冷笑。先让称搜括吧!一俟我亲政后,你的家产还不都是我的? 和珅不会听到的,因为当一个人处于高峰时,他是听不进任何场声音的。此时的和珅已经以为自己是君临天下了,世界都是自己的世界。
    这样以为的和珅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和珅不过是数千年封建社会中权臣中的一个。他学是不能逃脱自己的宿命,即:只能得宠于一个皇上。虽权倾一旦但不能逃脱覆灭的命运,可是他在权倾一旦时候都忘记了大自然和先辈用血换来的教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然,任何人要做到这一点都不是容易的,忠言逆耳,尤其是处于顺境的和珅怎么能听得进逆耳忠言呢?尽管夫人冯氏与长子丰绅殷德一公主都曾劝过他全盘洗手。其子丰绅殷德为了劝谏和珅,甚至搬出戏班排出一出讽喻戏来劝诫父相,可是和珅听了几句什么一到召集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事做过时人头……时,早已不耐烦了。
    能让和珅改变的不是他敬爱的夫人冯氏,不是他疼爱的长子丰绅殷德,更不是他宠爱的几个小妾,唯一能劝和珅的只有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救自己,才能使自己免于重蹈螳螂的覆辙。他做了吗?
即使拥有整个世界
    在乾隆时代,如果有人斗胆向当时的相爷和珅问一句:“相爷你最重要的是什么?”此时的相爷和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思索一阵他可能会回答道:“权力、财富。”可以说,和珅劳其一生都在追逐这两样东西,这也难怪和相,试想芸芸众生,熙熙攘攘,还不是为了名利几个字?只不过和相善于把握时机。他得到了他所想要追逐的,不管他采取了何种手段。
    在嘉庆四年,如果这位大胆的痴汉还惦记着以前权倾一时的相爷,再去监狱探望一下,他老人家,再问同样的问题,和珅肯定会不知道从何回答,因为此时的他正在思索:自己以往究竟在追求什么?究竟值不值得?自己究竟走错了哪步棋?……。
    狱中的和珅还在想卷土重来,如果他不认罪,嘉庆能奈他何?况且此时乃乾隆大丧期间,嘉庆小儿岂敢轻举妄动?只要自己不倒下,还有希望东山再起的,正所谓古语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思来想去,和珅深感嘉庆无法对自己安插罪名。可是和珅打错了如意算盘。
    嘉庆皇帝下旨即刻抄和珅的老窝,不出数日,嘉庆从和珅及其重要党羽福长安等人处抄出了相当清廷二十年国库收入的财富。如此巨大的财富,让嘉庆又惊又喜,惊的是和珅能在短短时间敛集如此巨大的财富,更对和珅恨之入骨了,喜的是此来国库可以丰满,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此来治和珅之罪,能让天下臣民俱皆臣服。
    和珅数十年所敛集的财宝为他敲响了丧钟。至此,和珅慢慢省悟: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无论房子、黄金、珠宝、土地一样都不属于自己。那些东西不过暂时抽自己代替上苍保管,最后物归何主,尚未可知。所有财富统统都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更深深体悟到人为钱死,鸟为食亡的真切道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要是有的话,和珅肯定会动用自己的万贯家财为自己买上一库房,钱财再多还不是没用,能洗刷自己的罪状吗?非但不能,反而会使嘉庆的谕示中增加一条自己的大罪,不过没关系了,人一倒台,欲加之罪,何幻无辞,自己以往对付人时还用找什么借口吗?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在浩翰的历史长卷中,数以千计的人在临终前都对生命的美好充满了回忆,他们在弥留之际没有关心,当天的收入是多少,而是担心自己心爱的人:妻子、孩子……更希望自己能再享受人间的温存,只有这时人才能认识到,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原来都是镜花水月。甚至为了影子而拼的你死我活。和珅回想自己数十年的政治生涯,也深深感觉到悲伤,从业余岁起受尽先帝赏识宠爱。加上自己运筹帷幄。早已享尽人间繁华宝贵,虽然自动贫寒,吃尽人间苦头。但最后上天还不是给了自己应得的享乐?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和珅不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因为平时他看似满怀心机,可他从来没考虑到这个问题。是阿?自己在追求什么?财?应该不是,自己的财物供数万人几辈子都不会成任何问题。若自己不敢自认天下旨富的话,余人岂敢称富?那是权?也不是,自己出身贫寒,本非帝王之家,可官居极品,且家人多与皇家联姻,既为皇亲,仅居一人之下,权力似乎已经达到巅峰了。那么是为色?依然不是,自己有相濡以沫的夫人冯氏,有艳美绝伦的两个小妾——卿怜、豆蔻。还有数名有过鱼水之欢的露水夫妻,纳兰,黑玫瑰……
    虽然幼年吃过苦头,但凡人梦寐以求的三样东西上苍已全赐给了和珅,那么,他还要奢求什么?他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有。
    人的贪心是永远不会被满足的,和珅的贪心更难以满足。人是不会嫌财多,权高,更不会弃美色于不顾的。人心不是蛇吞象,和珅的所作所为愈发证明古语的真理性。
    可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拥有多大权力,拥有多少绝色女子,你可以藐视人间一切王法,可以践踏任何道德伦理,可是你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老病死这条亘古不的法则在谁面前都有效,都一视同仁。和珅一日只能吃三餐,管家、仆人等人一日也能吃三餐。上苍在人们不平等的时候总会让人在某些方面平等。
    和珅以前不知这些道理,在狱中的面壁恩过令他明白了,他不由想起了丰绅殷德为他编排折了戏时小伶唱的“……草茫茫阿房陵阙,世代兴亡,却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决不羡那朝中华奢,为贪今日荣华无尽,落得明日子孙尽戮没。我只在这白云间,自可怡悦。……”
    如前所述,和珅在初听这首小曲时其实完全可以激流通退的,正如朱洪武时的徐达,以退为进,使自己免于牢狱之灾。
    也许,那时,和珅已经没办法全身而退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权力和财富的*瘴已把和珅的双眼和耳朵挡的严严实实,他怎能听得进这首小曲?
    道理是人人皆懂的,行动却未必人人能行,和珅也不行,他与乾隆一样都做了权力的奴隶,乾隆禅位都成名正言顺的太上皇,和珅为了争宠与刘墉、纪昀、阿挂,互相争斗,甚至对付起了嘉庆皇帝,这世就如同自掘坟墓。
    再好的饭只能一口一口地吃,再好的床自己只能睡一张,再多的宠妾自己只能幸一个;和珅躺在狱中的小床上,终于也睡的塌塌实实,虽然嘉庆一锅端掉了他的九亿家产,但他知道这原本不是他的,……所以,和珅很平静……
死后无知万事空
    和珅万万想不到,乾隆尸骨未寒之际,嘉庆帝就会把他送去与自己的父皇相会,或许是乾隆太宠爱和珅,在阴间也离不开和珅?和珅原以为嘉庆会让他做一个两朝元老,因为嘉庆从一开始就对他唯唯喏喏,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他乃“两朝股肱之臣”。可嘉庆的突然发难让他知道,自己的一切都完了。嘉庆帝总显得对他很尊崇,而且,自太祖入关以来,真正被皇上赐死的前朝老臣除了鳌拜尚无他人,所以和珅在为乾隆守灵时还在盘算将来如何与嘉庆“和平共处”,可是,乾隆驾崩没几天,嘉庆就派人送来一条白练,而且这其中还有固伦和孝公主的情面在内,和珅才得以保有全尸。
    和珅也许对这一天的来临有思想准备,所以,虽然家人都惊慌失措,可他显得很平静,并没有被嘉庆的一纸诏书击溃,即使他知道现在已经是在劫难逃,他依然保持着平静的心境。因为人间的荣华富贵,宠辱是非他都经历过了,可以说,自己可以不留遗憾地笑别人世。他似乎看见了乾隆,自己一生深沐帝恩,为了乾隆可以万死不辞,在幽冥,乾隆帝会不会孤独?妻子冯氏也先自己而去阴间的家也被她收拾的井井有条吧?还有自己的小儿子,一想到幼子,和珅心中不由得惊起一丝伤痛,阿爸马上来看你!还有与自己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亲弟弟和琳,他们都在朝和珅微笑,在向他召唤……。
    和珅唯一不满的是自己如何会被嘉庆轻而易举地扳到,是自己鬼迷心窍还是别有原因?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还是够心狠手辣,存妇人之仁,早就该借太上皇乾隆之手翦除嘉庆的。但是一切都晚了,现在在狱中的是自己,而不是嘉庆。
    人之将死,总希望能在世界上留下点什么。有人为了名垂青史,不惜杀身成仁,有人为了百年留芳,不惜斥巨资为自己塑像,塑碑立传,捐庙建亭。总而言之,“身后事”实际上是一个名声名誉问题,中国讲究盖棺论定,和珅知道自己做了不少坏事,而且身为钦犯,是绝对不参奢望什么好名声的,他退而求其次,他要做一聪明人,所以,他毫不在乎地招供了自己的数十条罪名,当然,很多不能启齿的无耻罪状则坚决不能承认,自己已经完全被断绝生路了,和家的振兴和自己将来名声的平反全靠和家的后世了,幼子早夭,原望只有寄托在长子丰绅殷德上了,丰绅殷德身为额附,有固伦和孝公主为之撑腰,相信嘉庆不会为难于他的,只有期望丰绅殷德能振作起来,倘若,他日后能飞黄腾达,我的声誉自然会扶摇直上,身后事不也就是子孙事了,故和珅坦然认罪,他知道只要和家子嗣不绝,自己尚有翻盘之日,因此,他一定要一个独揽所有罪状,绝不能对子孙造成影响,和珅这一步是走对了,嘉庆由于固伦和孝公主的求情,并未怎么为难他的家人,可惜众多子嗣尤其是丰绅殷德在父亲倒台的打击中一蹶不振,又是和珅始料不及的了。
    和珅在狱中静候死期到来,换作常人,早已被等死的心境击溃了,和珅没有,因为他认从甫一入仕便做好了应付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当初初觏乾隆的时候,自己还不是靠置生死于度外才倍受乾隆宠爱?官场厮混,已耳熟能详,怪只怪自己太忠心于太上皇乾隆,开罪了当时的嗣皇帝嘉庆,现在自己的靠山倒了,树倒猢狲散,自己很自然地应受处罚,自己还是太轻信奸诈的嘉庆了。无论如何,自己只不过是帝王手中的工具,有用时,百般宠爱,小心呵护,没用的时候,就都嫌自己是累赘了。自己好似憔夫手中的利斧,太钝了,砍不了柴会被主子抛弃,太锋得了,倘若伤了主子,也会被主子无情的抛弃,自己不过是水中无根的芦苇,主子让飘到哪就到哪!
    和珅不由得苦笑一声,廿年来,自己看似权倾一时,可是哪一刻不是时时提防,小心翼翼,既要提防皇上龙颜大怒,自己丢官弃爵不说,顶上人头说不定还会搬家,又要提防政敌阿桂,刘庸、纪昀等人的攻击和嘲笑,关键是到头来还落得个奸诈贪婪名声,结局甚至是被主子赐死,自己为了片刻的风光断送了自己的小命,个中甘苦谁人知啊?
    嘉庆怨恨和珅,急欲置和珅于死地,事实上,和珅不过是乾隆的替死鬼罢了,嘉庆应该怀恨的是乾隆而不是和珅,“十全老人”乾隆果然要求很权,既要名份,又要实权,既禅位于嘉庆,又独自处理军国大事,嘉庆郁积满腔怒火,但百善孝为先,他不能向乾隆发作,而且,他也不敢向乾隆发作,随时可置他于死地,废储另立新君,而且,即使发作成功,也难免世人留下不忠不孝的口实,所以,嘉庆心中的怒火全转移到了乾隆的代言人——和珅身上。和珅无论怎样受乾隆赏识,不过一介大臣而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和珅自己也知道,和珅必死,自己一死,嘉庆可以确立威望可以侵吞自己家产,可以更好地剿灭白莲教……。和珅还是苦笑,他也只能苦笑,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威风廿余年尚不自知,亏自己自负聪明绝顶,到头来不过是被乾隆当作弄臣,被嘉庆当作泄气筒罢了。
    和珅一生自负聪明绝顶,事实上,和珅或许是有点小聪明,但他却是最笨的,他少年时受过儒家礼仪教育,应该没有理由不知道为人君者的忌讳是什么,而且,前朝的例子活生生地摆在那里,鳌拜专权独断,康熙纠集一帮小太监要了鳌拜的老命;年羹尧拥兵自重,以功臣自居,结果被雍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轮到和珅了,和珅其实和鳌拜,年羹尧没什么两样,都是以为自己控制了整个天下而洋洋自得,事实上,天下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不会掉在外姓人的手上,当然这与他们过分相信自己的权力有关,不过,应该说,他们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认清楚形势,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上述几个人自以为聪明一世,权倾一时,可是他们并没有认清整个形势——无论他们如何专权,他们只不过是皇上大一点的奴才罢了,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主子,即使满朝文武都服他们,但肯定是口服心不服,他们不可能获得臣下的支持。
    以今人的眼光来说,他们也还是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当然,这有时候聪明的嫌疑,在明清时代,中国的封建集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体系,外人是很难进入这个圈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槟,莫非王臣。”所有的东西都是皇上一个人的,其他人决不可能拥有这个世界。
    当初,和珅肯定很得意别人叫他二皇帝,可是,天无二日,皇帝只有一个,二皇帝的唯一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死,当然,他可以做回奴才,做回臣子。和珅不会做回臣子的,尤其是嘉庆的臣子,所以,他只有坦然接受他前面的唯一一条道路——尽管这条路没有尽头。可是不至于太凄苦,因为路上还有他的太上皇,乾隆。
    狱中凄苦无聊,尤其是对于享乐已成习惯的和珅来说。和珅抬头望着满月,心想也该是元宵佳节了吧,往日自己一家人该其乐融融,而今,全家人生离死别,阴阳相隔,和珅心中凄苦,提笔写下了《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和珅终于醒悟了,在封建社会,怀才不遇不是最大的悲哀,恃才傲物才是最大的悲剧。倘若他们没有才华的话,他们会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的。
    吟完两首伤感的诗,和珅没有哭,他反而笑了,只是不知道他心中是否在滴血?
绝命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令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和珅用一条白练了结了自己的性命,留下了上面的一首诗,数百年来,这首诗耗尽了无数史家的心血,也为附会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珅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能用一首诗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也许,他正在九泉之下偷笑呢?我们认为,如果拘泥于文字,字字牵强付会,那么我们可以得出无数怪异的结论束,解释越多,荒诞愈多,但我们不好列瘵数种说法供大家参考。
    野史的说法无非集中在和珅的前身后身身上,有一种说法是和珅的前身的乾隆宠爱的妃子马佳氏,面后便是世所不耻的慈禧太后。在意是和珅为了报仇,化为女身来祸乱清朝,而要说祸乱清朝最巨的莫过于慈禧太后了,所以,众口相传,和珅是投胎变成慈禧太后了,自和珅死后,各种解释附会莫不朝此方向发展。我们试挑几种解释来欣赏欣赏。
    和珅为什么会受乾隆宠爱呢?有野史记载,在乾隆未登基时,为宝亲王,与父皇雍正王妃马佳氏暗生情愫,但他们的故事被皇后钮祜禄氏撞破了。皇后恼怒万分,赐马佳氏于月华门自尽,乾隆闻讯,赶往月华门,可此时乾隆尚幼,父雍下不会容许他救下马佳氏的,只好眼睁睁看着爱人死去,出于留恋,乾隆咬破手指,滴血在马佳氏额头,两人相约如马佳氏能投胎,来世使此印记与乾隆相认。后来,宝新王当了皇帝,是为乾隆,可他依然想念马佳氏。苦等二十年,且南巡好几次,始终没遇见额头有红记之人,就在乾隆快忘了这事之际。在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乾隆在侍卫中无意看见和珅,当时和珅不过是世袭之箸轻车都尉,但乾隆凭和珅额上的红记认定他乃马佳氏投生而成,于是擢升和珅为御前侍卫,值乾清门,并兼任正蓝旗副都统。正因有这一段渊源,在野史中才会传出和珅与乾隆关系不正常,两个是同性之恋,不知是哪位史家率先编撰了这一故事,总之,这个故事影响极广,后世史家,尤其是民间野史都承袭了这种说法,众人皆认同这是和珅亡命诗上段五十余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的最佳解释,无人再提出异议。
    至于后两句的解释,真可谓见仁见智,天空海阔了,仅流传至今的说法就有数十种之多,今选取几种典型说法,以供参考。
    第一种说法认为和珅诗中水泛含龙用的是夏后龙嫠的典故。大意是说夏朝未年,夏帝从两条龙那求得龙嫠(即龙的唾液),锁在一个椟盒子里,日后代代相传没人敢打开,此椟似象西方传说中的潘多粒魔盒,可周厉五偏不信邪,他打开盒子,里面的龙嫠流出化为玄鼋,玄鼋进入一童女体中,此女无夫受孕,产有一女,是为褒姒,也就是后来周幽王为了博其一笑而烽火戏诺候的女子,也是导致西周灭亡那个褒姒,而香烟在古文中是传宗接代的意思,于是乎,有人把两者串联起来,说和珅死后也会化身为褒姒似的女子来祸害大清帝国,这个女人当然就是慈禧了!
    另一种说法是说夏桀木不但残暴,而且荒淫,他宠爱妹喜和一个半个半蛟龙的女子蛟亲二人不但在一起荒淫无度,而且,蛟妾每天还要十人保持人形,夏桀也一并满足最终,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就此断送在夏桀手中,有人便据此解释道,和珅死后要化身为蛟妾式的妃子,来祸乱大清帝国。此说与上一说实乃同出一宗,不过典出不同,一为褒姒,一为蛟妾。可以说,实际是解释方法和途径不同。
    还有一种说法是水泛含龙中的龙不是真正的龙,而是说发大水,在和珅被赐死的头一年,也就是嘉庆三年,河南的黄河决堤,因此,有人对他日水泛含龙日意思是说和珅等到下一次发大水时要转世为生,不知是史家的附会,还是历史的巧合,道光十二年,黄河再度在河南决堤,同年十月,一个小女孩哇哇落地,这个女孩叫做叶赫那拉慈禧。
    但最后都是殊途可归,无论怎么解释,如何附会,最终都是为了把和珅变成慈禧,而且,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口述几种传说,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承认马佳氏--和珅--慈禧的传法世系。马佳氏不无其人,史书未见记载,因此,我们以为马佳氏不过是一个跳扳,只不过是用来说明和珅原有妃身,所以,明眼人可以看出,传说究竟有多少可信度?
    列举了这么多传说,我们也想对这首诗说几句话。虽然这千古之谜不是我们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我们以为,虽然野史的大小作者分析的头头是道,似乎订人不相信不行,但实际上缺乏科学依据,从传说本身的多样性就可见一斑,转世投胎之说不过尽是痴人说梦罢了。
    事实上,和珅这首遗诗正如一位50岁的今人在临终时说:我今天要离开这个世间了,我活了50年,可如梦如幻,不知自己究竞干了什么事(此乃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的今说)。而后两句依我的浅见完全可以比附成任意一名江洋大盗在被砍头时大呼二十年后我还是一条汉子!只不过江洋大盗喊的比较直接,而和珅较为含蓄,从他用诗来做遗嘱信可见一斑。
和珅的启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多少风流人物都随着滚滚的历史洪流流走了。我们站中历史的岸边,不是对清官对伟大的历史人物顶礼膜拜,也不是对贪官,对卑劣的历史人物咬牙切齿,我们要做的是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教训,获得启示。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要借鉴一个人,我们不得不定位,正确评价一个人,对和珅也应如此。
    有人将和珅称为“贪污之王”有之称之为“巨贪奸相”,林林总总的头衔和珅戴了一大堆,从和珅用白练结束性命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和珅的家产、贪污奢侈生活,专横跋扈,权倾一时,很少发掘和珅的正面意义。没有人重视和珅的智慧,才华,更不会有人从大的时代背景下去考虑和珅的处境,更不会认为和珅事实上仍是一个悲剧人物,要从和珅身上得到启示,我们的要务是为和珅手反。
    所谓平反并不是说要帮和珅洗脱罪状,在嘉庆帝宣布的二十条大罪状中任选一条都是以致和珅于死命,因此,为他洗脱罪状是无意义的行为。但我们不能就此说和珅一无是处。
    首先,和珅不管是好不坏,他具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智慧,他绝对是一个办事干练,有才能的人,就是他的政敌嘉庆也不得不承认和珅“精明敏捷,原不微劳虑录,是以皇考高宗纯皇帝另以厚恩”我们姑全放开马佳氏的传说和野只关于乾隆,和珅大将同性之恋的传说,和珅能在官声驾轻就熟,在名如林的朝延横空出世,并非没道理,和珅虽出身贪寒,但受到了良好而系统的正规教育。这使得和珅能够随心所欲地应付各种突发场面。
    和珅精通数种语言,他“承训书谕,兼通满汉”,“清文、汉文、蒙古、西番、颇通大意”。意为和珅兼通满汉、蒙古、藏文等多种语言。在乾隆《平定廓尔五功臣图赞》中有乾隆注:“去岁(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权宜,第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如此说来,乾隆依赖和珅办事并非因他们的“同性之恋”,而是和珅实有其才。
    也许是因和珅独通数门语言的缘故,久交上乾隆完全依赖和珅,事实上和珅亦不辱使命,在接待英使马戛尔尼时,和珅以丰俭适中,不卑不元的原则应付,叮嘱手下“一切款待,因不可踵事增华……亦不可过于简略,致为远人所轻”;“因不可意有阮忽,亦不可张大其事。”与日后清廷动辄丧权辱国相比,和珅是不是应该被捧上天?英国使节马戛尔尼事后也称赞和珅“外频恭谨异常”“颇悦客气,但遇到原则问题“亦不肯应允。”
    由此可见,和珅并非一钱不值。因此,我们在大骂和珅的时候,是吾应该方跨一点点同情的他呢?
    在了解到和珅与清朝有关系之后,我们不得不说和珅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和珅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但毕竟还有一个在他之上,那就是乾隆,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和珅最多只是从犯而乾隆帮是首犯,正如清史学家萧一山说:“弘历之于和珅,不过使贪使诈,如古之俳优弄臣,初未依为股肱。虽明知其骄横跋扈,亦怜异优容,不暇切责,殊不知庇奸才襄民,自隳国威,清运盛衰,即以此为最大关键也。” 和珅不过是乾隆的代言人罢了,他的所作所为全在乾隆阴影的笼罩之下,我们看看和珅年谱可以看出,在乾隆不顺的时候,和珅照常被贬。乾隆三十四年,“珅以扶同瞻绚降二级留侄。”乾隆五十六年,珅因审询护军海旺等人盗窃库银一案拟罪纵,又加之和珅本人为管库大臣,又被降职使用,乾隆五十九年,因吉林人参阙库额,命军机大臣缮写原因。和珅瞻顾迁延,未及时上报,乾隆责之,降二级留用。乾隆六十年,和珅任殿试读卷官,教习悉考士。因告吉图也北布凶杀案,未置奏,又因廷试或举发策,和珅上奏不实,“护述掩非”降三级留任。由此可见,和珅不过是乾隆脚底的皮球,乾隆起踢开时便踢开。
    况且,正如吴熊光所言“和珅贪纵罪不容诛,苦谓有歹心,臣不敢附和,上云何以见得?熊光奏:凡怀不轨者,必先收拾人心,和珅则满汉无一归附者。即使伊心中怀不轨,谁肯从之。”由此可见,和珅并未结党营私,换句话说,他并无反意。
    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和珅其罪当诛,因为他侵犯了稳定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珅虽然被一条白练带走了性命,但留下的启示是深远的,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从他那里习得我们的经验。
    官场乃是非场,团结人(也就是所谓的“结党”)是最重要的,由吴熊光奏章中“满汉几天一归附者”可以看出和珅过于恃宠自傲,满朝文武都与他为敌。这样一来,当他一倒台的时候,墙倒众人推,只要稍有闪失自己就死天葬身之地而花无百日红,今日得宠,明日如何呢?得宠于当今皇上,下一个皇帝呢?和珅还是没认识到自己还是一个奴才,奴才是不能恃功自傲的,通晓多国语言也罢,战功赫赫也罢,天下还是主子的天下。乾隆在时是乾隆的,乾隆驾崩后自有嘉庆在,和珅对嘉庆采取对大臣惯用的两面手法,又为自己掘下了坟墓。
    和珅在位极人臣的时候忘了一件事,既然自己能一步步爬在最高位,那么,别人照样能够爬行如此高位,乾隆能纵容,提拔和珅,照样能纵容,提拔阿猎阿狗。但和珅的眼睛模糊了,他以为自己能空手遮天了。实际上,他只能遮住自己的眼睛——让自己看不见天!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人在官场,同样身不由已。和珅的亲人也多次劝说和珅早回收手,可是,当时的情景,和珅能撒手而去吗?不能,正所谓:“候门一去深似海”进入了最高层的官僚网,任何事都变得复杂了,一举一动都会造成全局的影响,那时的和珅不是自己的和珅,不是冯氏的丈夫和珅,而是乾隆的和珅。
    官场险恶,躲避的唯一办法是不当官,可不当官又会受官的欺压,历史总是这样,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我们何去何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